-
股票怎样融资融券 卤味四巨头上半年业绩出炉:营收降超10%、净利跌两成,绝味关店超5000家、周黑鸭客单价五年降超10%,仅两家盈利正增长
发布日期:2025-11-24 22:06 点击次数:189
从“休闲食品宠儿”到“集体承压调整”,卤味四巨头上半年的表现,勾勒出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阵痛。营收下滑、关店潮起、客单价走低的背后股票怎样融资融券,是消费需求变化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,也倒逼企业加速寻找新的增长路径。
当“追剧配卤味”的消费场景逐渐降温,曾经高歌猛进的卤味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“中场调整”。2025年上半年,紫燕食品(603057.SH)、周黑鸭(1458.HK)、煌上煌(002695.SZ)、绝味食品(603517.SH)四大头部企业相继交出中期成绩单,集体呈现营收下滑、门店收缩、客单价走低的态势。这场席卷行业的“寒意”,不仅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深层变化,更倒逼企业加速探索新的增长路径。
财务数据透视:总营收降超一成、净利跌两成,周黑鸭净利翻倍与紫燕降47%分化显著
若以“营收规模”为标尺,四家企业上半年的表现均未达预期。绝味食品以28.2亿元营收暂列第一,但15.57%的同比降幅成为四企中“跌幅冠军”;紫燕食品营收14.73亿元,同比下降11.46%;周黑鸭、煌上煌营收分别为12.23亿元、9.84亿元,同比降幅虽相对较小,但也分别达2.9%、7.19%。经统计,四家企业上半年合计营收约65亿元,较去年同期减少超一成,行业整体增长动力明显不足。
盈利层面的分化则更为显著。周黑鸭凭借1.08亿元净利润实现228%的同比增长,成为上半年唯一“翻倍增长”的企业;煌上煌净利润0.77亿元,同比增幅超20%,实现稳健回升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绝味食品虽以1.75亿元净利润保持“盈利总额第一”,但同比下滑超40%;紫燕食品净利润1.05亿元,同比降幅更是高达47%,利润缩水幅度最大。整体来看,四家企业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合计4.65亿元,同比下降超两成,行业盈利水平整体承压。
毛利率的差异进一步揭示企业经营能力的分化。周黑鸭上半年毛利率攀升至58.6%,同比提升3.2个百分点,净利率同步增至8.6%,其财报明确指出“原材料成本下行”是核心驱动因素。而其他三家企业毛利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:长城证券数据显示,煌上煌毛利率31.96%,同比减少0.47个百分点;浙商证券分析,绝味食品毛利率29.92%,同比下降0.37个百分点,主要因折扣促销拉低盈利空间;中泰证券报告则显示,紫燕食品毛利率22.24%,同比下滑2.55个百分点,净利率也同步下降4.6个百分点至7.35%。
从企业发展周期来看,部分巨头的业绩波动已呈现“阶段性困境”。Wind数据显示,紫燕食品净利润时隔四年再度下滑,财报将其归因于“收入减少与人工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”;周黑鸭营收连续两年下滑,净利润波动明显,自2024年6月创始人周富裕重掌管理权后,经营策略调整效果逐步显现;绝味食品净利润为四年内首次下滑,上一次类似幅度下降发生在2022年;煌上煌营收则连续三年承压,尽管上半年净利润回暖,但与历史峰值仍有较大差距。
门店战略调整:关店潮席卷行业,精细化运营成新方向
在业绩压力下,“收缩门店战线”成为四家企业的共同选择,一场行业性的关店潮悄然蔓延。从关店规模与幅度来看,不同企业呈现出差异化特征,但整体收缩趋势已十分明确。
煌上煌的门店缩减最为“激进”。截至上半年末,其肉制品加工业专卖店数量为2898家,较去年同期减少1154家,降幅接近30%。细分来看,加盟店减少1120家,直营门店减少34家,加盟店的大规模收缩成为关店主力,反映出企业对加盟模式的重新审视。
周黑鸭则在关店的同时调整渠道结构。上半年末门店总数2864家,同比减少近600家,降幅17%。值得关注的是,其自营门店营收占比从55.3%提升至58.3%,特许经营渠道占比从26%降至21.8%,显示出公司向“直营主导”模式倾斜的战略意图。在运营层面,周黑鸭通过深化外卖合作(外卖终端销售额3.8亿元)、发力公域引流(抖音+美团到店销售额超0.8亿元),试图以线上渠道弥补线下门店减少的流量缺口。
紫燕食品与绝味食品虽未在财报中直接披露门店数量,但第三方数据揭开了其闭店真相。“窄门餐眼”数据显示,截至9月8日,紫燕百味鸡门店约5407家,较2023年末的6205家减少近800家;绝味鸭脖门店数量从2023年末的近1.6万家缩减至10838家,一年半时间净闭店超5000家,缩减幅度远超同行,其“大规模关店”策略引发行业关注。
从关店背后的逻辑来看,卤味企业正从“跑马圈地”转向“精细化运营”。煌上煌相关负责人曾表示,关店是“优化门店质量”的主动选择,旨在淘汰低效门店;周黑鸭则通过调整直营与特许经营比例,提升对渠道的掌控力;绝味食品的大规模关店,也被解读为“应对行业竞争、聚焦核心区域”的战略调整。
消费市场观察:成本售价倒挂,客单价连跌反映需求变化
上半年卤味行业出现一个矛盾现象: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,但终端售价未同步下调,而消费者客单价却持续走低,形成“成本-售价-客单价”的异常循环。
从成本端来看,卤味企业上半年迎来“原料红利”。煌上煌财报显示,鸭颈、鸡翅尖采购价同比降幅超30%,鸭翅采购价下降超20%,主要鸭副产品原料均处于价格低位;周黑鸭也在财报中提及,原材料成本下行是毛利率提升的关键因素,其鸭及鸭副产品营收占比已超80%。对于卤味企业而言,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重普遍较高,煌上煌这一比例约为77%,其中肉鸭、鸭脖等核心原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50%,原料价格波动对盈利水平具有直接影响。
然而,原料成本的下降并未传导至终端消费市场。煌上煌明确表示,占营收10%以上的主要产品售价变动未超过30%;紫燕食品也提到,2023至2024年原料价格波动期间,为“维护市场稳定”,出厂价基本保持不变。企业选择“稳价”策略,一方面是为避免价格战加剧行业竞争,另一方面也源于对品牌定位的维护。
与稳定的售价形成对比的是,消费者客单价的持续下滑。以周黑鸭为例,上半年其总销量14.38万吨,同比下降1.6%,单订单平均消费53.56元,较去年同期的55.57元继续下滑。梳理2021年至2024年数据可见,周黑鸭单订单消费从60.1元逐年下降至54.39元,五年累计降幅超10%。客单价下滑不仅反映出消费者购买力的减弱,也暗示“小份化、低客单”的消费趋势正在形成,消费者更倾向于“少量多次”购买,而非以往的“大额囤货”。
面对原料价格波动与客单价下滑的双重压力,企业纷纷采取“战略储备”应对。绝味食品表示将通过“多元化采购+原料储备”平抑价格波动;煌上煌则在原料价格低位时加大采购力度,上半年肉制品及米制品库存量均增长超20%,而生产量和销售量均下降超10%,通过库存调节为后续成本控制预留空间,但也面临库存积压的潜在风险。
转型路径探索:跨界、出海、渠道创新,寻找第二增长曲线
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,四家卤味巨头纷纷跳出“单一卤味赛道”,从跨界并购、海外布局、渠道创新等维度探索新的增长路径,试图在变革中找到破局方向。
跨界布局|成为企业拓展业务边界的重要选择。2025年,煌上煌以4.95亿元收购冻干食品企业立兴食品51%股权,正式进军冻干赛道。管理层表示,将把立兴食品的冻干技术应用于卤味产品保鲜,丰富产品形态,从“传统卤味”向“便捷化、多元化食品”延伸;周黑鸭则与四川申唐产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,依托“周黑鸭味道”开发“嘎嘎香”系列复合调味料及方便快餐产品,试图借助自身品牌影响力切入调味品赛道,打开新的市场空间。
出海战略|成为企业寻找增量市场的关键抓手。紫燕食品上半年加速全球化布局,在北美市场采取“华人商超渗透+直营门店开拓”的组合策略,同时于4月启动尼泊尔生产加工基地,该基地不仅能降低原料采购成本,还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,为海外市场供应提供稳定支撑;周黑鸭已进入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,未来计划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,借助当地华人消费群体与饮食文化差异,探索国际化运营模式。
渠道创新|则是企业提升终端竞争力的核心举措。周黑鸭上半年组建专业团队优化渠道策略,与山姆会员店合作开发定制化卤料包、鸭肉酱,精准对接高端商超消费群体;与永辉、胖东来等连锁超市达成合作,提供真空及散装产品,覆盖不同消费场景。紫燕食品则聚焦“职场餐饮”赛道,以“大学城+大厂食堂”为突破口,已入驻多地互联网、高新企业食堂,计划将该模式复制至全国科技园区、工业园,打造差异化渠道优势。绝味食品则推行“聚焦卤味赛道,深耕细分需求”战略,通过场景化创新(如早餐卤味、办公零食)与精益运营,挖掘细分市场潜力。
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,卤味企业的转型不仅是“业务拓展”,更是“经营逻辑”的重构。煌上煌在财报中指出,当前卤制品行业增速放缓,已进入发展瓶颈期,龙头企业正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精细化运营”,通过优化门店模型、提升单店效益应对市场压力。这一判断也成为行业共识,推动企业从“重数量”向“重质量”转型。
(提醒:内容来自:紫燕食品财报、绝味食品财报、煌上煌财报、周黑鸭财报、澎湃新闻、公开新闻报道。文中观点仅供参考、不作为投资建议。)
尾声:
“ 卤味行业的“半年考”已落下帷幕,但行业转型的征程才刚刚开始。对于四家巨头而言股票怎样融资融券,跨界、出海、渠道创新等尝试能否转化为持续的增长动力,仍需时间检验;对于整个行业而言,如何平衡成本与售价、应对消费需求变化、避免同质化竞争,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核心课题。在这场行业变革中,唯有主动求变、精准把握市场趋势的企业,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,推动卤味行业焕发新的生机。”
